CPA(注冊會計師)考試專業階段共有 6 門科目,分別是《會計》《審計》《財務成本管理》《稅法》《經濟法》《公司戰略與風險管理》。合理安排備考順序,能夠提高學習效率,增加通過考試的幾率。小躍整理了CPA備考順序的詳細分析及建議:
一、備考順序建議(分場景推薦)
(一)零基礎或跨專業考生:先學會計,逐步遞進
第一年:《會計》+《稅法》
理由:會計是基礎,先學會計能為其他科目打下基礎;稅法與會計關聯度高(如收入確認、所得稅),可同步理解稅務處理,降低重復學習成本。
學習重點:會計重點攻克長投、合并報表、所得稅;稅法重點掌握增值稅、企業所得稅。
第二年:《審計》+《經濟法》
理由:審計需結合會計知識(如報表項目審計),學完會計后學習審計更易理解;經濟法難度較低,可作為搭配科目,緩解學習壓力。
學習重點:審計重點掌握風險評估、控制測試、審計報告;經濟法重點掌握合同法、公司法。
第三年:《財務成本管理》+《公司戰略與風險管理》
理由:財管和戰略均涉及企業管理內容(如成本控制、戰略分析),搭配學習可形成知識體系;財管計算量大,戰略記憶點多,兩者結合可平衡學習節奏。
學習重點:財管重點掌握財務報表分析、資本預算;戰略重點掌握 SWOT 分析、五力模型。
(二)有會計基礎或時間充裕考生:核心科目優先,搭配關聯科目
第一年:《會計》+《審計》+《稅法》
理由:會計和審計是 CPA 的 “兩座大山”,同時報考可利用兩者的關聯性(如審計基于會計報表),一次性攻克核心難點;稅法作為關聯科目,可強化會計中的稅務處理。
適合人群:每天學習時間≥4 小時,有會計或審計工作經驗。
第二年:《財務成本管理》+《經濟法》
理由:財管側重計算,經濟法側重記憶,兩者搭配可避免學習疲勞;經濟法難度較低,可作為財管的輔助科目。
學習重點:財管重點突破期權定價、企業價值評估;經濟法重點掌握證券法、破產法。
第三年:《公司戰略與風險管理》
理由:戰略內容較少,單獨備考壓力小,可作為收尾科目,確保全科通過。
(三)在職考生或時間有限考生:分三年,每年 1-2 科
第一年:《會計》
理由:會計是核心基礎,單獨備考可集中精力攻克難點,避免因時間不足導致知識點掌握不牢。
學習重點:全面覆蓋知識點,重點突破長投、合并報表、租賃等新準則內容。
第二年:《審計》+《稅法》或《經濟法》
選擇 1:審計 + 稅法:適合有會計基礎,想趁熱打鐵學習審計的考生,稅法可輔助理解會計中的稅務處理。
選擇 2:審計 + 經濟法:適合希望降低計算量的考生,經濟法記憶內容多但難度較低。
第三年:《財務成本管理》+《公司戰略與風險管理》
理由:財管和戰略關聯度較高(如戰略成本管理),且戰略可作為財管的補充,減少學習負擔。
二、備考順序的核心原則
先難后易” 或 “先基礎后綜合:會計、審計、財管難度較高,建議優先報考,避免后期因壓力過大放棄;若基礎薄弱,可先學會計,再逐步學習其他科目。
關聯科目搭配:如會計 + 稅法、審計 + 戰略、財管 + 戰略等,利用科目間的知識點交叉,減少重復學習時間(例如:會計中的企業合并與審計中的合并報表審計可同步理解)。
根據自身情況調整:若擅長計算,可優先報考財管;若擅長記憶,可優先報考經濟法、戰略;若從事財務工作,可結合工作內容(如稅務崗優先學稅法)。
預留緩沖時間:CPA 考試周期長,建議每年報考 1-2 科,預留 1-2 年作為緩沖,避免因某科未通過導致備考周期延長。
三、注意事項
新準則變化:CPA 考試每年會根據會計準則、稅法政策調整考點,需關注當年教材和考綱變化,避免學習舊知識。
真題練習:無論備考順序如何,真題是核心資料(至少做近 5 年真題),需熟練掌握命題規律和解題思路(如會計的合并報表綜合題、財管的計算題)。
心態調整:CPA 考試難度大、周期長,偶爾失利屬正常現象,建議合理分配時間,避免因某科壓力過大影響整體備考節奏。
總之,CPA 備考順序的核心是 “因人而異、科學搭配”,結合自身基礎、時間和學習能力制定計劃,堅持執行并及時調整,才能提高通關概率。